“互聯網+教育”不是簡單利用技術輔助教學,不是在教育系統的某個或某幾個環節修修補補。僅僅把互聯網技術看作教學的輔助工具和支持手段,熱衷于用技術來加固傳統模式,這也不是應該提倡的“互聯網+教育”。弄個投影,安裝個電子屏,甚至使用腦電生物反饋頭箍來監測學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基于數據的錯題分析強化學生機械性的刷題訓練,這不是“互聯網+教育”。
那么“互聯網+教育”是什么?在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主辦的“互聯網+助力教育資源均衡化研討會上,雷朝滋向與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多位專家學者分享了他的看法。
什么是“互聯網+教育”?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互聯網+教育”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孫春蘭副總理等多次批示、指示,教育部黨組在研究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文件時,曾要求教育部科技司研究“互聯網+教育”的本質和內涵。
“為此,我們組織專家進行了研究并形成共識:‘互聯網+教育’是推進互聯網及其衍生的相關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實現對教育的變革,創造教育新業態。”這是雷朝滋給出的定義。
“互聯網+教育”是對教育各要素的全面重構
雷朝滋介紹,“互聯網+”正在觸發教育教學模式變革。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亟需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重構,更重視創新思維和協作能力培養的內容將得到加強,推行跨學科內容整合成為必然趨勢。信息技術的發展能支持形成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教與學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定制化的學習方案,長期困擾教育教學的規?;c個性化的矛盾將得以有效解決。
“互聯網+”全面推動教育評價方式創新
融合了智能技術的教育系統將實現對教與學全過程的跟蹤監測和無感式、伴隨性的數據采集,實現基于大數據的多維度綜合性智能化評價。通過對學生情感、態度、思維和行為等方面表現的綜合分析,使教學評價更加全面、立體和多元;通過建立教學質量監測系統,開發智能化評價工具,讓老師、家長、同學等更多主體介入評價過程,有利于保障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互聯網+”顯著促進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云—網—端”模式的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使信息識別更精準、管理服務更聰慧、學校組織體系更靈活。同時,以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為支撐,可有效促進管辦評分離,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水平,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對各類教育教學系統全體系、全流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動態監測,可促進教育服務供給精準化、資源配置最優化和管理精細化。
“互聯網+”迫切需要教師能力素養升級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逐步融合應用正在觸發教師角色的快速轉型,大批教師將從繁重的重復性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未來的教學場景中,技術將可以承擔更多知識傳授方面的工作,教師的重心更多轉向能力培養、素養培育、心理干預、人格塑造等方面。教師的能力標準將重新定義,教師的職業要求將全面更新,教師信息素養的要求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互聯網+教育”核心在于構建未來教育新生態
教育變革需從構建全社會參與的良好生態出發,建立學校與外部社會的協同機制,形成校內外相互打通、資源高度共享、流程無縫銜接的新生態,這樣才能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師、學生、課堂、學校等全面賦能,促進教育治理體系整體變革。
首先,發展“互聯網+教育”要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創新。推進“互聯網+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動融合創新,達成體系變革。為此,必須徹底擺脫以技術應用為本位的發展思路,以促進教育創新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種創新,雖然是基于技術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但更為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評價機制、管理體制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推動信息技術在與教育的融合中展現出變革教育的力量。
其次,發展“互聯網+教育”要將信息化內化為推動教育變革的源動力。“互聯網+教育”不是簡單利用技術輔助教學,不是在教育系統的某個或某幾個環節修修補補,而是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和技術,對教育進行系統性重構。信息技術對教育的改變不是局部的,而是全方位、多層次、成體系的。
工業時代的教育體系已不適應信息時代要求
由“互聯網+教育”,談到教育信息化,雷朝滋語出懇切,他說,工業時代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已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人才培養要求。
2017年,美國專注于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的機構Gartner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到2020年,人工智能可能將消滅180萬個就業崗位,同時帶來23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信息技術深刻改變了各行業對勞動者知識、能力、素養的要求,“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成為一個重大現實課題。新時代人才需求的巨大變化,雷朝滋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教育信息化作為重要的引擎和驅動力,已經成為影響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關鍵環節和核心要素。加快發展“互聯網+教育”,推進教育深層次、系統性變革刻不容緩。
“互聯網+教育”如何實現?
雷朝滋認為,教育信息化要升級轉型,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時代教育的新征程,重點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實施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的新型教學組織方式。重塑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方式,變結果導向的單一評價為綜合性、過程性的多維度評價,由僅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質培養轉變。制定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學校建設標準,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智能化學習環境。
二是發展“互聯網+”條件下的教育服務供給新模式。構建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縮小教育數字鴻溝。優化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創新的政策環境,建立數字教育資源質量標準和監管制度。探索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的新機制,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創新服務供給模式,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
三是探索“互聯網+”條件下的教育治理新模式??茖W布局構建教育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加快形成覆蓋各級各類學校、學習者和教與學全過程的教育管理與監測體系。推進基于大數據的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建立完善教育公共信息資源開放目錄,形成規范統一、互聯互通、安全可控的國家教育數據開放體系。構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環境,加強標準建設,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確保網絡和數據安全。
摘自:中國網/記者 張寧銳
原標題《別想歪了,教育部科技司司長告訴你“互聯網+教育”不是那樣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