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學融合提升“雙創”教育質量
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越發達,越需要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撐。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DP需要再翻一番,這正是我國實施“雙創”戰略的原因所在。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力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高校要主動融入經濟社會,把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質量作為核心任務和生命線。那么,高校該何為?
處理好三個關系
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高校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這是眾多高校面臨的共性問題。教學與科研的關系,處理不好,兩者就會背道而馳;處理得好,兩者就能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教師不深入科研,就打造不出優質的實驗平臺,拿不到科研項目。沒有優質的實驗平臺和科研項目,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就只能紙上談兵。德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優秀的教師。只有這樣的研究者才能帶領人們接觸真正的求知過程,乃至于科學的精神。”教師要把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優勢。教師只有在學科上開展深入的研究,然后在教學上把最前沿的知識教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從內心熱愛所學專業,從而激發出學生追求真理、渴望創新的熱情和潛能。
二是要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理論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獲取知識,使學生擁有扎實的功底、廣博的視野和合理的知識結構。而實踐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鍛煉能力,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理論,練就在各種實踐活動中不斷提供具有效益價值的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在教學中兩者都非常重要,不應有輕重之分。要糾正理論教學課時安排過重,實踐教學課時安排過輕的問題,突出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用于實踐,才能將所學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歐美著名高校都非常注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他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成功之處就在于讓學生“心”與“手”的交融,“學”與“行”的結合。
三是要處理好規模與質量的關系。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學生規模迅速擴大,教學資源相對緊缺。不少高校普遍存在單一專業學生規模大、學生成績離散度大、偏科現象多等狀況。這樣的狀況下,如何采用多樣性、個性化的教育,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才談得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此,要堅持“以生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把創新創業能力作為學生培養質量的基本衡量指標,多渠道挖掘與利用校內外創新與實踐教育資源,多類型靈活組織教學,多維度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以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建設好四個路徑
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我校的經驗是要建設好四個路徑。
一是樹立產學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產學融合就是互借優勢,聚優共贏發展。廣東工業大學的做法是在人才培養上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知識探究、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本科生培養強化“重基礎、強能力、寬視野、多樣性、個性化”的理念;研究生培養強化“高起點、厚基礎、強能力、重創新、求卓越”的理念。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科建設為依托,突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努力培養學生成為科技拓路人、行業帶頭人、產業領軍人、創業開拓者。
二是構建聚集創新創業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機制。以往,在資源配置上,大多局限于校內,偏向于行政配置的方式。這樣易導致人才培養的機制不活、動力不足、效果不佳等問題。廣東工業大學采取多渠道挖掘資源,運用行政配置、學術配置、市場配置等多種方式和手段,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優勢。近些年,我們著力從平臺和師資入手,在平臺建設方面,建立“一體雙責三延伸”的機制。“一體”是指學科、服務、育人三位一體。“雙責”是指各類平臺要對地方與學校、研發與育人實行雙向互動、雙向支持、雙向負責。“三延伸”包括“向上延伸”聚集國際高端技術資源與人才、“向下延伸”對接產業轉型重大需求、“向內延伸”激活校內多學科的創新資源聯合攻關,并利用創新平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
目前,廣東工業大學與地方政府、企業聯合共建了廣州國家IC基地、佛山數控裝備研究院和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等多個協同創新平臺。這些平臺不僅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公共服務方面發揮了應有作用,而且在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方面也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師資建設方面,學校提出“靠市場、靠機制、靠團隊、靠服務”的四靠理念,創新引人機制,從海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公司引進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他們國際視野寬廣、學術造詣深厚,通曉產業前沿動態,為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提供了高水平的師資力量。
三是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傳統重知識輕能力、重教學輕實踐的教育模式,難以適應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要求。廣東工業大學對此進行改革,突出一個專業多套培養計劃、多專業融合、多學科交叉等特點,多類型靈活組織教學。依托優勢學科、科技龍頭企業、協同平臺,采取分專業試點班和跨專業綜合班相結合的模式,開設創新實驗班、科技金融班、粵港機器人學院、校企聯合班、卓越工程師班、國際班等等,單獨實施培養方案和計劃,在教學上推廣案例分析式、PBL(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和項目研究式等創新學習方式。這些改革措施推進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快速發展,也在校園里形成了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四是建構創新創業教育多維體系。一是打通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科、產業、平臺間的壁壘,建設與專業教育、實踐教育、社會需求等多向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包括構建思維引導、專業創新和實踐訓練三類顯性課程,創新創業基礎理論知識、創新創業訓練、創新創業實踐三個層次校園文化隱性課程。二是采取“課堂+網絡+講座+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從基礎理論知識、訓練、實踐三個層次進行創新創業一體化的實踐體系。依托創新創業訓練孵化平臺、學院創新工作室、校內孵化基地、協同育人平臺和校外訓練孵化平臺,構建創業實訓完整鏈條。三是構建“院-校-省-國”四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資助體系。學校每年投入超過1000萬元,吸引社會投資機構在校設立基金超過1億元,用于支持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四是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質量保障與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并實施行學生創新活動與課程學分互換等制度,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
(作者系廣東工業大學校長)
人物
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越發達,越需要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撐。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要突破
1.立國教育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立國教育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立國教育網”或“立國教育聯盟",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立國教育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立國教育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
周國平:互聯網時代更需要自我教育、自主學習
2020-12-25 13:42:01
-
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么能教好書?
2020-12-18 14:14:42
-
王彬武:教育評價改革是一場真正意義的教育變
2020-12-11 11:02:53
-
這棵樹和那棵樹不一樣
2020-11-23 14:02:56






關注微信公眾號,了解最新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