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了很遠,卻忘記了為何出發。”這話同樣適用于對教育目的的思考。為什么要做教育?或者說,教育是為了什么?在這個問題上,我感覺多年來我們的思路是有問題的。
比如我經??吹竭@樣的教育會議通知或教育活動方案,開頭往往寫道:“為了貫徹落實最近頒發的《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我們特舉行這次活動……”“某某 最近指出……為了進一步落實講話精神,我們特……”總之,給人的感覺是,我們之所以要搞教育,就是為了上級領導。上級領導關心教育,這固然對促進教育發展 具有重要意義。但教育本身并不是為了應付領導,教育是為了教育本身。
還有的學校搞這樣“教改”,那樣“創新”,這個“特色”,那個“品牌”,是為什么呢?有校長對我說,是為了擴大學校影響,提高學校知名度和 美譽度。我想繼續追問,你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又是為了什么呢?當然,我沒問,因為我不想讓人家難堪。但我心里很清楚,有的校長口口聲聲說“辦 人民滿意的教育”,實際上他一心追求的是辦“局長滿意的教育”和“媒體關注的教育”。那么,我還是要問這個樸素的問題:學校的一切行為,究竟是為了什么?
我想到臺灣作家張曉風。有一次,她送兒子去學校,當兒子向她告別后,她看著兒子走進校園的背影漸行漸遠,感慨萬千?;氐郊依?,她寫下一篇散 文,題目是《我交給你一個孩子》,其中有這么一段話:“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這最 后一句發問,敲擊著每一個有良知的教育者的心。我們的所有教育行為,不都是為了回答這位母親的發問嗎?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就是為了千千萬萬母親的孩子, 就是為了我們每天面對的每一個孩子。這就是我們教育樸素的起點。我們的教育就是從這里出發的。
我最近幾年一直在思考并努力踐行樸素的教育。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實在是太喧囂、太華麗。有的校長腦子里想的總是“彰顯特色”“打造品牌” “提升形象”“擴大影響”……做了一點點事,都要找來媒體大肆炒作,而且校園越來越不寧靜。而在武侯實驗中學的校園里,沒有口號,沒有標語,甚至許多學校 有的什么“校風”“教風”“學風”之類的都沒有。也沒有任何我陪同上級領導視察學校的照片,沒有上級領導的題詞,等等。我就想讓學校樸素,樸素,再樸素。 因為教育本來就應該是樸素的。
我們學校也搞了些改革,比如課程改革、課堂改革、新教育實驗,等等。但我們搞這一些,不是為了“彰顯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形象”“擴大影響”…… 而是我們感到針對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需要這樣做。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因為別人有“模式”,我們也必須有“模式”,或者為了樹一面所謂的“旗幟”,或者為 了“在當代中國教育界發出自己的聲音”……我統統沒想過這些。我們就是為了我們的學生。學生的需要,就是我們教育的出發點。
我們學校也搞了些改革,比如課程改革、課堂改革、新教育實驗,等等。但我們搞這一些,不是為了“彰顯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形象”“擴大影響”…… 而是我們感到針對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需要這樣做。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因為別人有“模式”,我們也必須有“模式”,或者為了樹一面所謂的“旗幟”,或者為 了“在當代中國教育界發出自己的聲音”……我統統沒想過這些。我們就是為了我們的學生。學生的需要,就是我們教育的出發點。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樸素的起點,遵循教育常識,面對我們眼前的一個又一個孩子,堅守良知。我知道我的這些聲音,很不合現在教育的“規則”,我也不可能改變別人的看法和做法。沒關系,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世界,我只是努力不讓世界改變我。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