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意義何以顯現?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對教育下過一個自己的新定義:當一個人想把自己“好”的方面展示給“你”看的時候,教育就發生了。為什么是給你看,而不是給其他人看呢?首先是信任你,其次是表明我不壞,我還有接受教育的愿望。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也很深刻的道理,說明教育是在一種特定的關系和情境中發生的,并不完全依教育者的主觀愿望而定。
教育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生的,你們徒步走戈壁是教育嗎?當然是教育。我和你之間可能沒有師生的關系,但是你的行為方式讓我信任你,愿意接受你的建議。于是,在特定的情境,在某個契機,教育意義便發生了。
這樣一種對教育的理解屬于教育現象學的范疇。教育現象學是把現象學的哲學方法運用在教育中,它認為,事物的本質并不在遙遠的彼岸,就在現實生活中,但是它不會自動顯現,需要你去挖掘和發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慧眼”。
在同樣的環境里教學,有的老師能發現孩子的特點,有的老師就沒什么感覺,這說明前者的敏感性高。激發老師的教育敏感性,善于挖掘出職場中平常事物中的教育意義,這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很重要。老師通過對某個場景中的現象進行回顧、反思、寫作,每次都會在其中發現不一樣的意義,這就是教育現象學的寫作。
教育現象學要求和訓練老師們寫現象學筆記,把生活中的,教育職場中的情景一次次地寫出來,每次寫的會不一樣。一個富有深意的教育學故事,常??梢詫懮习舜?、九次,直到把沒有發現的意義揭示的越深,越細,越好。那么,這個過程,也就是你領悟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時候是教育的契機,怎樣才使教育意義得以發生的過程。
第二,你會關心人嗎?
美國斯坦福大學榮休教授內爾·諾丁斯,做過中學老師,長期教數學,又是重要的教育哲學家。她提出一種不一樣的“關懷倫理”。
諾丁斯認為,關心是一種關系。關心是一個人非常好的品質,但是,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天生就那么有愛心,關心別人。應當幫助教師學會建立這種關懷的關系。教師不僅自己會關心學生,還要幫助學生學會關心。
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90%以上的老師表白自己愛學生,但是只有40%多的學生覺得教師是愛自己的。這一方面說明老師要反省自己關愛的方式是否有問題,另一方面,也要追問學生是不是沒有感受關愛的能力。
日本在1950年代搞教育普及,企圖迅速提高國民受教育的水平,推行標準化教育和考核體系,結果在教育均等化方面卻背離初衷,為什么?
教育普及了,但不是人人都適合同樣的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很多不適應這個教育制度的人,成了教育的失敗者,而那些優勝者往往變得冷漠。我們現在也存在這樣的情況,也很嚴重,注重分數與升學的簡單競爭,精神卻日漸式微。日本從1960年代開始提出要注重心靈教育,就是一種反思和反撥。
我這二三十年一直主張重視情感教育、心靈教育。人首先,且大量是通過感性直覺去感受世界的,現在我們學校的制度,幾乎全部要用文字、數字來衡量學習成就。其實文字、數字只能表達你的心和感受的一部分,所以,把人的感覺,感性層面的東西保留住是非??少F的,尤其在兒童時期。
諾丁斯不是僅僅重視關懷、重視感受,她同時重視理性,她主張通過榜樣示范,通過觀察求證,來判斷學生是不是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學會給教師回饋關心。這樣做,學生學會了關心,教師也從學生的回饋中感受職業價值,教師和學生彼此互動,都成長了。
關愛什么?首先是關愛自己,你連自己都不關愛,怎么能關愛別人呢?關愛自己什么呢?關愛自己的身體,關愛自己的名譽,你不能做壞事,關愛自己的精神是不是飽滿健全;還要關愛他人,關愛自然,關愛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關愛地球。
建立這樣的關懷理念和機制,對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很重要,留守兒童現在有6000多萬,沒有任何成人陪伴,獨居的占3.4%,比例不大,但實數不得了,205.7萬。
非常痛心的是,未成年人犯罪構成中,70%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如果不能夠得到來自父母的正常關懷,我們要一定有另外一種關懷補給。當然不可能完全靠教師,但是教師有這個責任。孩子缺少了關愛以后,他可能變得心理閉鎖,或者暴躁進攻,你不能就著這些現象給他貼標簽,埋怨他們,被標簽化也很麻煩。
我們要研究怎么釋放他們的生命能量,把正面能量激發出來,讓負面能量自然消解。在學生管理、留守兒童教育方面,我主張多一些信任,并且重視師生、生生間的雙向關系建構,而不是一味要求教師對學生的關懷。
公民教育、學生自治
民國時期,學生會叫學生自治會。當年陶行知就特別強調學生管理上的自治,他把自治看做學校德育的重要方式,主張讓孩子們在學校里通過管理自己,學會管理社團和集體,學會過社會生活,關心社會福祉,關心公共利益,這其實是重要的公民教育、政治教育。
我們不要反感政治,只要有人群就需要政治。我看到德國小學一年級的教材,就教孩子們學習過政治生活。一年級的小朋友一開學就要學習如何與黃頭發、黑頭發、金頭發,藍眼睛,黑眼睛,來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交往,這個小小的政治團體,選出自己的組長,怎么選呢?小朋友要討論,應該選有責任心的,有組織能力的,愿意關心其他小朋友的人來擔當。從小樹立健康的政治觀念很重要。
偉大的政治家,應該既有仁慈的心,又有正義的心,我們應當從學校開始,培養有如此政治頭腦和政治能力的人,我們稱之為公民教育。過去我們不談這個概念,現在新的德育教材已經把公民教育、生命教育,都作為很重要的內容補充進去了,以體現時代的進步、教育的與時俱進。
對孩子越是信任,敢于放手,讓他們的生命得以釋放,尤其是10—11歲以下的兒童,神經系統還不那么堅強,身心舒適、愜意的情緒體驗應當是主色調的。農村的環境可能有些閉塞,孩子們有些散漫,但是他們通常是自然的、本色的、不那么矯情的、比較皮實的,經得起磨,耐受力比較強,這些東西足可以讓他們的生命獲得自尊自信,對他們日后健全發展有大益。
人物
我們要研究怎么釋放他們的生命能量,把正面能量激發出來,讓負面能量自然消解。在學生管理、留守兒童教育方面,我主張多一些信任,并且重
1.立國教育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立國教育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立國教育網”或“立國教育聯盟",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立國教育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立國教育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
周國平:互聯網時代更需要自我教育、自主學習
2020-12-25 13:42:01
-
溫儒敏:老師不讀書,怎么能教好書?
2020-12-18 14:14:42
-
王彬武:教育評價改革是一場真正意義的教育變
2020-12-11 11:02:53
-
這棵樹和那棵樹不一樣
2020-11-23 14:02:56






關注微信公眾號,了解最新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