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馬悅 通訊員 方柔嘉
暑假到了,路口的培訓班開始忙碌了。準備給孩子報班的家長,先來看看這份“體檢”報告。
7月1日,省中小學教育檢測中心發布浙江省2018年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情況。
“體檢”的對象為2018年9月升入五年級的學生,以及測試年級相關學科教師、學校校長和參測學生家長。全省共有11個設區市,98個縣(市、區),1269所小學的36730名學生參加了本次測試。有效樣本36010名學生。參測學校的校長和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共2400位填答了校長回卷;五年級所有的語文、數學、科學教師,共11240位填答小學教師問卷;參加測試的學生家長,共35927位填答家長問卷。

這份分量感十足的“體檢”報告指出了不少家庭中的誤區,主要有以下三大塊內容。具體內容有哪些?呈現出哪些特點?暴露了哪些不足?我們一起來看下去。
四年級學生未參加過校外補習的僅40%
在減負問題上,控量還要疏導
減輕中小學過重的學業負擔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根據監測報告,小學生校內作業時間達標情況亦不理想,周一到周五,只有41%的學生作業時間控制在1小時內。校外補習情況明顯加重,四年級學生中,未參加過校外補習的僅40%(2016年為59%),7%的學生每周校外補習8小時及以上。
同時,小學生學業負擔主要源自“學校要求”(43.7%)、“家長要求”(40.1%)、“同學間的競爭”(23.1%)和“學生自我要求”(24.5%)。

這說明當前學生面對的外在壓力遠大于內在動力,一旦外在壓力超過學生的承受能力,就易轉化為消極的學習壓力,導致正常的學習任務轉化為學業負擔。
“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須關注學生學習生活的體驗感受。”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張豐說,適當的校外補習還能有所收益,但過量的校外補習,適得其反。
如何減輕學生的主觀負擔感受?專家分析,較好的運動健康、興趣愛好與人際關系水平,均有利于緩解學生的主觀負擔感受。因此,在學生減負問題上,控制培訓作業量還要疏導。
需要關注的是:
2018年學生學業負擔情況有反彈,小學生睡眠情況退步,作業時間增勢繼續,校外補習情況全面加重。
鄉鎮農村學生的睡眠縮短明顯。作業增加明顯,超量作業比例超過縣城與城市??h城與鄉鎮農村是校外補習蔓延的“重災區”。
從不同群體學生的負擔來源看,男生、城市學生存在較為明顯的“被推著走”的現象。
近九成家長期望孩子將來有本科以上學歷
高期望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低參與度

當前,家庭普遍重視子女教育,家長對子女的升學期望普遍較高,42%的家長期望孩子本科畢業,47%的家長期望孩子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畢業。
監測結果表明,父母對學業成績的關注程度,對學業成績、高層次能力和負擔感受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孩子學習與生活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父母的期望和關注超過孩子的承受能力,就會變成負擔,從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張豐說。
一方面,父母對孩子學歷的高期望轉化為對孩子學習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對子女的陪伴與指導不夠。
只有60.5%的母親和49.5%父親每周陪伴孩子讀書學習3次及以上,有15.1%的母親和22.2%的父親表示從未或幾乎沒有、很少陪伴孩子讀書學習。監測結果表明,對于小學生的教育,父母“關注不如參與”。父母參與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對孩子各方面的影響不僅是正向的,且影響效應更大。
“家長對己要嚴,對子要寬。”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說。作為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則,應當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在教育孩子要多讀書、多閱讀的時候,家長也要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有多久沒有讀書了?”

研究表明,親子關系并不直接影響兒童的學業成就,而是通過影響兒童的情緒和行為,對學業成就產生間接影響。但親子關系對于品德與心理健康影響卻是直接與顯著的。親子關系與兒童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有關,如攻擊或欺負行為、學業表現與輟學、心理社會性調節等。
暑假到了,補課不如多閱讀
科普書、故事書、報刊雜志的積極影響最大

研究發現,閱讀對于小學生學業進步的全方位影響。除了學生的閱讀量、閱讀類型與語文成績顯著相關外,學生閱讀成績對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與科學探究能力均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加強閱讀能提高數學問題解決能力與科學探究能力。
相比之下,在鄉鎮農村學校的預測作用更為明顯。改進小學生閱讀應是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的重要路徑之一。
對于不同類型的公辦學校,在分別控制家庭藏書和每周校外補習時間后,家庭藏書量對學生學業成績提高的幅度基本高于每周補課時間的提升幅度,說明對于家庭經濟條件中等及以下的小學生來說,補習不如購書閱讀對提升學業成績更有效。簡單說來,就是“補習不如閱讀”。

另外,監測發現,通過不同書籍類型的閱讀量對學業成績的回歸分析發現,科普書、故事書、報刊雜志閱讀對學生學業成績的積極影響最大,而漫畫書、網絡小說對學生學業成績呈現顯著的負向作用。
另外,將學生各方面的學習品質與學科成績進行回歸分析后發現,學生數學成績(問題解決方面)能較為全面地體現學生綜合學習品質及其他學科學習品質的狀況,而閱讀策略對于學生各科成績具有全方位影響。因此,小學階段要強調少做題,多讀書,重視閱讀能力的提升。閱讀能力不只是語文學科的要點,還是所有學科學習的通用學習能力。

看了這份“體檢”報告,相信我們都會若有所思,其實,不少分析都是身邊很樸素的道理。對于有些誤區,省教育廳教研室也梳理出相關建議,值得教育人思考,也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反思。
↓↓↓最后來看看浙江省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情況↓↓↓
學生總體學業水平優秀,但高層次認知能力有待加強
有74個縣(市、區)語文、數學學業水平優秀率均達到30%以上。
有74個縣(市、區)語文、數學學業水平優秀率均達到30%以上。
但本次監測中發現學生在提取信息、整合判斷、概括表達、評價反思、解決問題等高層次認知能力上存在不足,這也折射了日常教學活動中機械訓練過度,關注思維發展不夠的現象,揭示了當前小學“記憶學習見長,應用學習薄弱”的問題。
學生興趣愛好被較好激活,但體育鍛煉有待加強
24.7%的學生有1-2項興趣愛好,39.9%的學生有3-4項興趣愛好。87.8%的學生每周至少在興趣愛好上花費1小時,14.7%的學生每周要在興趣愛好上花費8小時及以上的時間。
24.7%的學生有1-2項興趣愛好,39.9%的學生有3-4項興趣愛好。87.8%的學生每周至少在興趣愛好上花費1小時,14.7%的學生每周要在興趣愛好上花費8小時及以上的時間。



相比之下,鄉鎮農村在學生體育鍛煉方面不如城市與縣城。
學生學習投入較高,減負形勢依然嚴峻
小學生校內作業時間達標情況亦不理想,周一到周五,只有41%的學生作業時間控制在1小時內。校外補習情況明顯加重,四年級學生中,未參加過校外補習的僅40%(2016年為59%),7%的學生每周校外補習8小時及以上。
從地域看,鄉鎮農村學生的睡眠縮短明顯,作業增加明顯,超量作業比例超過縣城與城市,需引起重視。
縣城教育質量提升明顯,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仍任重道遠
以小學語文為例,2018年城市和縣城學生優秀率為48.1%和47.4%,差異不明顯,兩類地區優秀率之差較2016年的5%已明顯縮小。
但監測結果也表明,農村學校、小規模學校、民辦民工子弟學校各方面發展相對較弱。城鄉學生的學科合格率相差6%左右,優秀率相差17%左右。不過,從成長環境指標看,城鄉差距并未出現“一邊倒的情況”。作業、補課、教師職業認同與教師滿意度等4項指數,鄉鎮農村學校優于縣城或城市學校,鄉村教育振興仍有潛力。
教育公平得到彰顯,抗逆學生發展狀況與國際持平
抗逆學生,是指處于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卻能夠克服自身所處的不利成長環境,在學業上取得較好成績的學生。
抗逆學生,是指處于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卻能夠克服自身所處的不利成長環境,在學業上取得較好成績的學生。
據統計,我省四年級學生中有7.1%屬于抗逆學生,在同等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學生中占到30.4%,接近于2012年PISA測試中OECD國家抗逆學生的平均值31%,這意味著抗逆學生發展狀況與國際持平。
下一步,省里將出臺學生減負若干意見,以及相關實施方案。同時,對學科教學進行改進,特別是加強語文閱讀,不僅傳授知識,也教會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據了解,2013年起,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作開展了3次省級教育質量監測。2018年起,我省自主研制工具與分析模型,按照“一年監測,兩年改進”的思路,啟動省級教育質量監測的新周期。2018年開展小學監測,2019-2020年重點在運用結果推進小學教育改進;2019開展初中監測,2020-2021年著力于運用結果推進初中教育改進,把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的重心落在對基于評價實證的實踐改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