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理解的一流本科教學起碼有兩個特征:一是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二是教學成果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公認。
如果達不到這兩點,很難叫一流本科教學。從目前我國高校教學工作的實際出發,我感覺,要實現一流本科教育,首先必須處理好五個方面的關系:
成人與成才的關系從教育規律來講,大學本科教育應該是成人和成才的統一。
我們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在本科教育教學的設計上,各高校普遍更加注重成才教育,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設計,也主要是圍繞如何使學生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來設計的, 而對合格公民教育、意志品質教育、社會責任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等重視不夠、設計不細。
教書與育人的關系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我們現在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教書和育人出現了逐漸分化的傾向。
近年來,各高校在校生規模擴大比較快,教學任務比較重,各高校普遍引入教學工作量制度,在教師職責考核的設計上,主要注重教師教書任務的完成情況,甚至教師的部分薪酬也是按教學工作量來分配的。
對于通過教學達到的育人目標,因為難以制定量化標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即沒有課時量的工作已不再是教師關注的工作,教書成了單純的工作任務,育人的責任逐漸從教師職責中分離出去。甚至出現了一種非常不當的認知,即育人僅僅成了輔導員這支年輕隊伍的責任。
知識傳授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教學工作既是知識的傳授過程,更應該是能力的培養過程。
我們現在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在本科教育教學的設計上主要注重每一門課程的知識傳授,注重知識傳授的完整性、系統性,把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 而往往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質疑、批判、思辨能力的培養。我們往往注重“解惑”,而忽視了對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挑戰權威的教育。
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只習慣于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死記硬背現成知識,學習現成答案或結論,而不習慣以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學習,缺少大膽猜想、大膽質疑、 大膽創新的意識。加之,我們的本科教學過度強調教材的重要性,而教材上的知識往往嚴重滯后于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往往不足以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這 又更進一步弱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教改與學改的關系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教學改革應圍繞著學生的學習來進行,教改必須與學改相統一、相協調。
我們現在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多年來我們不斷推進教學改革,改革專業、改革課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學方法等等幾十年沒有間斷,統編教材、教考分離、強化 實習等舉措不斷推出,但是,改革后的現狀仍然是學生學什么專業、上什么課程、用什么教材、用什么方式學習、在哪里學習、怎么考評、什么時候畢業等等還是由 學?;蚶蠋焷頉Q定,學生仍然不是教學的主體,仍然是被動接受者。
教學情境設計與學生學習評價的關系評價學生學習成效非常復雜,也非常困難,這是全球高等教育界普遍面臨的共同問題。
過去,我們往往注重學生的學業評價、注重考試分數,不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學情境的設計。結果造成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因為沒有一定數量的閱讀、作業、設計等壓力,學習精力投入不足。
可以說,不處理好這五個方面的關系,一流的本科教學就難以實現。
對應以上五大關系,我們擬定了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草案,重點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創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多元”“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 的人才培養模式創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多元”“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優化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加大通識教育課程比重,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
同時,我們重新調整、組建了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與歷史學院、創新創業學院、正奇學院和國學院,這五個學院都是通識教育學院,面向全部本科生設置通識課程,與各專業學院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育人體系,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立體式培養。
圍繞育人來設計、考核教師的教學工作我們取消對教師教學工作量的考核,改為由學院對教師的教學、科研、育人等進行綜合評價。
我們正在調整課時津貼分配辦法,不再以上課多少作為發放津貼的依據,我們正在設計一套完整的教師教學榮譽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更注重師德、師風、師愛等教師綜合素質的評價。
把知識的傳授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有機統一于教學之中我們要求每一門課程在教學大綱的設計上,都必須注重知識傳授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高度統一,并準備在學校層面進行教學大綱展評。
因為我們沒有條件實現大規模的小班化教學,我們選擇關鍵的課程進行小班化教學,推進討論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我們增加創新創業課程,組織開展創新實 驗,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的應用,我們改變過去過度對第一課堂的依賴,不斷強化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第四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把后三個課堂作為第一課堂創 新能力培養的有效延續,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融于一體。
深入推進學分制改革,大幅壓縮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盡量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包括選專業、選課程、選教材、選老師、選上課時間、選畢業時間等權力,把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自我激發內在動力,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我想,未來的教育教學改革方向,也可能應該在學位、學歷方面實現學生的私人定制,只要學生完成規定的必修課程、完成規定的總學分,學生就可以隨時畢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生的自由發展、充分發展。
改變學生的學業評價方式,科學設置教學情境改變百分制的計分辦法,對學生學習成績逐步改為等級評價。引導學生改變學習觀,弱化對分數的追求。
改變期末考試的一次性評價方式,對課程學業實行分段評價。不再以期末考試單一課程成績作為學業的評價標準,擴大對學生評價的時間跨度,將評價延伸到整 個學習過程。壓縮課程課堂授課學時數,增加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和要求,特別是增加學生課外閱讀量、作業、設計、小論文等要求,努力創造條件,使學生增強 閱讀興趣,養成學術志趣。
管理學上有個觀點叫制度模仿,組織與人一樣,也會追求時尚、追求時髦。
我期待,這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和一流本科教學不會成為對時尚的追求,而是能成為一場教育理念的重塑、教育價值的回歸、大學精神的堅守。
地方高校的招生數量占全國90%以上,如果沒有地方高校對一流本科教學的積極參與,中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也很難實現整體提升。
?。ㄗ髡呦登鄭u大學黨委書記、校長)